18
2025
-
09
新舊鉆桿為什么不要混用?
作者:
在鉆探工程中,鉆桿是連接鉆機與鉆頭的核心部件。然而,實際作業中常出現新舊鉆桿混用的情況,看似節約成本的操作,實則隱藏著多重風險。本文將從機械性能差異、安全風險增加、維護成本上升三個維度,深入剖析新舊鉆桿混用的危害。
一、機械性能不匹配導致作業效率下降
新舊鉆桿的核心差異在于材料疲勞度與結構強度。新鉆桿經過嚴格熱處理,金屬晶粒結構均勻,抗拉強度與扭矩承受力處于峰值;而舊鉆桿因長期承受交變應力,金屬內部已產生微裂紋,甚至出現局部塑性變形。
當新舊鉆桿通過螺紋連接時,接觸面的應力分布極不均衡:新鉆桿螺紋根部承受的拉應力可能超過設計值的30%,而舊鉆桿連接部位則因材料退化導致密封性下降。這種性能差異在深孔鉆進中尤為明顯。
二、安全隱患呈指數級增長
混用帶來的安全風險具有隱蔽性與突發性。舊鉆桿的疲勞損傷往往通過磁粉探傷才能發現,但實際作業中80%的施工方僅進行外觀檢查。當新舊鉆桿連接時,應力集中點會從常規的螺紋根部轉移至新舊材料交界處。更危險的是動態載荷下的共振效應。新舊鉆桿的固有頻率差異可達20%,當鉆機轉速接近舊鉆桿共振頻率時,振動幅度會突然增大3-5倍。這種非線性振動不僅加速鉆桿接頭磨損,還可能引發鉆塔結構共振。

三、維護成本與停機風險雙重加劇
表面看混用能延長舊鉆桿壽命,實則造成全生命周期成本激增。新舊鉆桿的磨損系數相差1.8倍,混用時新鉆桿會加速舊鉆桿的螺紋磨損。某鉆探公司統計顯示,混用狀態下鉆桿更換頻率是單獨使用新鉆桿的2.3倍,單根鉆桿年均維護成本從1200元升至3100元。
停機風險同樣不容忽視。新舊鉆桿連接處的密封失效會導致泥漿泄漏,進而引發孔內壓力失衡。在頁巖氣開發中,混用鉆桿造成的孔內事故處理時間平均比正常使用長4.7小時,按日費制計算,每次事故直接損失超5萬元。更嚴重的是,泥漿侵入地層可能引發井壁坍塌,導致整個鉆孔報廢。

四、科學使用建議與替代方案
避免混用的關鍵在于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。首先應實施鉆桿分級制度,根據超聲波檢測結果將鉆桿分為A(新桿)、B(可用桿)、C(報廢桿)三級,嚴禁A級與C級混用。其次要控制單次作業的鉆桿代際差,建議新舊桿使用時間差不超過12個月。對于必須混用的特殊工況,可采用過渡連接件。這種專用接頭通過彈性補償設計,可將應力集中系數降低60%。
五、總結
鉆桿混用看似是簡單的成本權衡,實則是涉及機械力學、材料科學、安全工程的復雜系統問題。隨著鉆探技術向深部、超深部發展,對鉆桿性能的一致性要求愈發嚴苛。施工方應樹立全生命周期成本意識,通過科學管理而非簡單混用來實現降本增效。畢竟,一次因混用導致的重大事故損失,往往超過十年節約的鉆桿采購成本。